目前国内,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禽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是有机肥的重要原料,这些物料通常携带人类、动植物的病原体以及杂草等植物种子,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可以破坏上述生物体。通常在60-70℃(湿热)的温度下,加热5-10min,可以破坏非芽孢杆菌和芽孢杆菌的非休眠体的活性。但在较低温下(50-60℃),一些病原菌可存活长达60天。肥料携带的病原菌会侵入到植物体内,导致植物发病,比如炭疽病、枯萎病、根腐病等常见害。使用这样的肥料不但没有达到令作物快速生长、提高产量的目的,反而令作物生病、大量减产。因此,在有机肥的发酵过程中需要对物料进行加热灭菌。
有机肥发酵罐工作原理:
发酵罐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升温、恒温、降温。
原料进入发酵罐内,在短时间就可以快速升温至65度左右。通过送风系统向发酵罐内部送风,保证原料充分与氧气接触,使物料快速充分的分解发酵。发酵过程中设备进入恒温阶段,持续发酵,同时除臭系统将发酵罐内的废气进行除臭并排出,达到无污染处理的目的。在高温发酵过程中同时也将原料中含有的虫卵,杂草种子,病原菌等有害物质杀死。发酵完成后进入降温阶段,通过出料口卸出物料进行下一道处理工序。
生物有机肥是有机固体废物(包括有机垃圾、秸秆、畜禽粪便、饼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
目前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大都为堆肥,主要是将牲畜粪便运送到的用于堆肥的场所,然后通过人工搅拌和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这样的制备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人工搅拌,浪费人力、物力;2.牲畜粪便需要进行运输,就运输中,牲畜粪便就会造成二次污染;3.堆肥的产量较大,适用于大型的养殖厂,但不适用一般的小型养殖户
我国是畜禽饲养量大国,随着畜禽饲养业的蓬勃发展,其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污染埋下了隐患。畜禽饲养时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粪便,会引起环境污染、传播等严重社会问题;而禽畜粪便含水量高、运输贮存困难,因此,禽畜粪便处理工作存在着难度大、费用高、收效差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有机肥的生产过程中,固体发酵物料的发酵初期发酵慢,是因氧气和温度不够所致,固体发酵物料在发酵池内的堆积厚度有限,进出料时需清出池底,自然风量分布不均,风量、风速和温度不能进行控制和调节,不能满足发酵微生物对发酵温度和氧的需求,微生物的繁殖较慢,发酵成熟期较长的。
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即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有机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微生物形成相互间的共生增殖关系,抑制有害菌生长并转化为有益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起到群体的协同作用,有益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促使有机物的分解转化,能直接或间接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和性物质,促进和调控作物生长。提高土壤孔隙度、通透交换性及植物成活率、增加有益菌和土壤微生物及种群。同时,在作物根系形成的优势有益菌群能抑制有害病原菌繁衍,增强作物抗逆抗病能力降低重茬作物的病情指数,连年施用可大大缓解连作障碍。